关于我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行 > 精神文明建设 > 文明城市
新春走基层丨村卫生室变身“小医院” 家门口就医从“有”到“优”

副标题:

发布时间:2025-04-11

  发表时间:2025-01-20 来源:望岳新闻

  新年伊始,做完眼底筛查、测完血糖,看到控制良好的数据,杜秀梅在镇卫生院的走廊上长吁了一口气。今年60岁的杜秀梅家住岱岳区满庄镇,因总感觉口干、脚麻,前阵子她来到当地镇卫生院的慢性病筛防管康服务中心进行检查治疗。

  “我这糖尿病是老毛病了,平时不注意,血糖一直控制不好,还出现了并发症。”杜秀梅说,“卫生院对慢性病有了专门的管理,现在怎么吃,怎么治,哪些指标需要定期监测我都清清楚楚,以后拿药、治疗在家门口就能行,对像我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来说太方便了。”

  2023年,满庄镇卫生院建立了慢性病筛防管康服务中心,通过配备专业设备、专家指导和家庭医生长期守护,对患者从运动、饮食、教育、监测、用药进行个性化管理,现已管理三高患者14430人,有效避免或延缓了患者的并发症,健康促进效果初步显现。

  基层医疗是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让家门口就医从“有”到“优”,泰安乡村“30分钟健康救治圈”正在加快构建。目前,泰安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已配备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83%的乡镇卫生院配备CT,97%的乡镇卫生院配备血凝仪,48%的乡镇卫生院配备眼底检查设备和颈动脉斑块检查设备。在特色科室建设方面,我市乡镇卫生院已建设61个市级特色科室,涵盖康复科、儿科、眼科、医养结合科等,进一步丰富基层医疗服务内容,完善提升乡镇卫生院在日常检查、疾病诊断和急诊救治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市推动乡镇卫生院的医防融合,尤其在慢性病管理方面,通过整合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健康管理平台,利用健康驿站、家庭医生工作室等多元化渠道,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定期随访、健康指导,让居民在家门口有了专属慢病“管家”。随着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优化,我市13家乡镇卫生院已成功升级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成为地方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卫生室,诊疗室、药房、治疗室、中医阁等功能区齐全、宽敞明亮,村医戴文龙身着白大褂,神情专注地为病人看诊。戴文龙已在大伯集村守护村民健康二十多年,也见证了村卫生室的变化,“以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夏天一边打针,还得一边赶蚊子。”戴文龙说,经过去年的改造,曾经的矮瓦房变成了“小洋楼”,不仅装上了暖气、空调,还换上了新病床、座椅,诊疗设备也由曾经的“老三样”变成了壁挂式全科诊断仪、心电图机、吸痰器、康复理疗设备“新四样”,实现升级。

  村卫生室变身“小医院”,这场升级改造在泰安的村卫生室持续进行。2024年,全市共完成686家薄弱村卫生室“五有三提升”改造,普遍配备观察诊查床、检查检验设备、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空调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全面优化诊疗环境。近2900家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实施“6S”管理,推进基层首诊服务流程再造,开展门诊延时、周末预防接种等系列便民惠民服务,进一步满足了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

  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守护人”,让村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才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注入源源动力。王垒是宁阳县伏山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2023年7月,宁阳县从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业务骨干下沉,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他被安排到东代村卫生室担任“第一村医”。在王垒来到东代村卫生室之前,卫生室还没有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现在村民大多非常熟悉中医治疗和调理,很多村民会主动要求进行中医理疗。”王垒说。不仅将中医适宜技术带到村卫生室,他也致力于做好“传帮带”,对拔罐、推拿、针灸、埋线、穴位贴敷等进行反复示范、带教,让更多村医把中医学好、会用。经过一年多的帮扶,现在村医已能够自主应对病人的治疗需求。

  坚持人才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围绕基层优质资源供给不足问题,我市持续探索,统筹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与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2024年全市通过“乡聘村用”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5人,乡镇卫生院编制数量增加12%;开展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培训三年行动,组织乡村医生线下培训225场次,参加线下培训乡村医生达16778人次。让优质资源沉下去,全市启动“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每年下沉人员不少于500名,同时变“输血”为“造血”,建立了梯队帮扶常态长效机制,为基层留下了更多“带不走”的医疗队。

  记者了解到,到2026年底前,我市力争建成15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20家中医特色卫生院和20家特色专科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全面提升。届时,我市将构建起便捷、优质的农村“30分钟健康救治圈”,全市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大幅提升,让居民在家门口更有“医”靠。